事業廢棄物處理/清運/回收,廢家電回收,廢電腦回收,五金廢料回收,廢棄物處理流程,廢電線回收,廢棄物處理許可證,廢電線電纜,廢電纜回收,電子廢料回收處理,甲級事業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

Loading...

  • ☆ ★~歡迎您到留言版給我們加油打氣~☆ ★
  • ☆ ★~歡迎光臨本站~☆ ★
首頁 » 電子報專區 » 第121期 【2023世界環境日系列活動開跑囉 「加速淨零 減塑一夏」一起源頭減塑】

第121期 【2023世界環境日系列活動開跑囉 「加速淨零 減塑一夏」一起源頭減塑】

電子報專區 - 2023/6/12

前言

2023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 Beat Plastic Pollution 」,呼籲大家一起積極參與環保,以小小的力量,共同保護地球。

 

enlightened小提醒 :要記得在每月5號之前申報完暫存,還有月底前要申報的產出喔!!


新聞快訊

「塑膠襯墊、泡殼」公告為應回收廢棄物

提供日期:2023.05.23

為提升塑膠平板包材回收成效,減少塑膠廢棄物對環境影響,環保署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公告,將「塑膠襯墊」及「泡殼」納入公告應回收廢棄物。其生產及輸入業者114年5月起應登記申報繳費,緩衝期長達2年,影響約5千家業者,預估增加廢塑膠回收量約3.4萬噸。

環保署表示,常用於商品內填充防撞或外包裝的塑膠襯墊及泡殼,如:牙刷、玩具包裝外罩泡殼、食品禮盒內中分隔的塑膠襯墊等,都具有長期不易腐化性質,目前市面上的包材及方式推陳出新,材質種類多元,過去因回收分類及處理成本較高,處理業者多無意願處理,導致許多都被當作雜質垃圾處理或堆置。

環保署進一步說明,隨著分類技術與設備提升,透過先進的分類設備輔以人工辨識,強化塑膠回收物材質分類效率。為逐步減少國內塑膠垃圾量並提升塑膠包材的回收效率與品質,預計將塑膠襯墊、泡殼納管公告為應回收廢棄物,並與原本已公告應回收的塑膠平板容器合併統稱為「平板包材」。

本公告修正後,自即日起納管為應回收廢棄物,製造、輸入塑膠平板包材或進口公告裝填物品中含塑膠平板包材的輸入業者,均應自114年5月起依法登記為責任業者,須主動申報營業量、輸入量及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請相關製造或輸入業者留意。至於商品應標示回收標誌問題,環保署表示,考量傳統標示方式及內容須要與時俱進並與國際接軌,將另案與各利害關係人再行商討後再決定標示方式、內容及實施日期。

 

環保署呼籲,有使用塑膠平板包材包裝商品的業者,屆時應辦理登記、申報、繳費作業,與政府共同推動平板包裝循環利用,以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回收基管會

 

 


環保新聞

 

2023世界環境日系列活動開跑囉 「加速淨零 減塑一夏」一起源頭減塑

提供日期:2023.5.29

2023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 Beat Plastic Pollution 」,呼籲大眾共同落實源頭減塑,加速循環經濟轉型。臺北市環保局響應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舉辦「加速淨零 減塑一夏」系列活動,6月2日(五)至6月18日(日)於臨江街觀光夜市辦理「環保迺夜市」自備環保容器享回饋;6月3日(六) 及6月10日(六)辦理「就塑要科學」塑膠實驗課程講座活動;另外,7月4日(二)至7月15日(六),活動期間於指定日期到臺北市士東市場參與「環保新士袋 好康袋著走」,自備環保袋購物享有好康優惠。環保局期望透過活動,讓民眾從生活中實踐減塑,共度減塑的夏天。

環保局說明,系列活動從「環保迺夜市」開跑,民眾於6月2日(五)至6月18日(日)於臨江街觀光夜市自備環保容器或環保杯,拍攝使用環保餐具購買與夜市店家合影照片,將照片上傳至個人臉書或IG,設定公開並加入指定Hashtags「#環保迺夜市」「#自備餐具送購物金」,最後再加入「加速淨零 減塑一夏」LINE@官方帳號並於當日回傳貼文截圖,即可於一週內透過LINE訊息獲得25元購物金。

6月3日(六)及6月10日(六)下午辦理2場次「就塑要科學」講座課程,邀請親子族群來參加,由專業講師透過簡單有趣的實驗,瞭解生活環境中塑膠微粒的影響,藉此鼓勵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物品。

最後登場的「環保新士袋 好康袋著走」活動,民眾在7月4日(二)、7月5日(三)、7月7日(五)、7月8日(六)、7月11日(二)、7月12日(三)、7月14日(五)、7月15日(六)這8天到士東市場購物,除與食物直接接觸之內袋外,未額外索取塑膠袋並使用可重複使用之環保購物袋,可至現場活動攤位依據購買品項數量可獲得5元回饋,每人至多五項。

臺北市政府105年開始於市府各機關學校實行減少一次性塑膠和美耐皿餐具政策,環保局107年延續減塑政策成果,推廣於日常飲食中減塑的概念,並於111年12月1日起臺北市轄內飲料店禁用一次用塑膠飲料杯。期望民眾透過今年「加速淨零 減塑一夏」系列活動,更清楚塑膠製品對環境的污染,塑膠微粒對人體帶來的影響,進而在日常中落實減塑的行動,共同響應世界環境日。

 

環保局提醒大眾欲參與6月3日(六)或6月10日(六)「就塑要科學」講座,因名額有限,需事先報名。有關世界環境日活動詳情與報名,請上「臺北市無圍牆環境教育博物館網站」查詢。環保局歡迎市民朋友一同邀請夥伴、家人們,共同響應世界環境日!如有相關問題,可電洽02-2218-9099分機233呂小姐、02-2720-8889分機7232彭先生詢問。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本月推薦好書《本月書目推薦人:萬順顧問開發有限公司業務部:羅雪方

書    名:偽魚販指南

作    者:林楷倫

出 版 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27

 

本書特色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

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天未亮的魚市,是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

▍潮濕,氣味紛雜,難辨魚臭。

 

  市場的人總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

  他那賭光家產的父親,說的卻是: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2019年魚販林楷倫抹下手上的魚鱗,開始寫作;2020年拿下各大文學獎。他寫下清晨燈火通明的魚市裡,魚販間的競標廝殺、潛規則與黑話,那些市場裡買賣交易間的人情世故、情感流動:

  魚市裡,全仔是從丸美出走、另立商號的「背骨仔」,起初與前東家比拚、削價競爭,後來有了默契,彼此相讓出一條路。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女人魚攤的阿娥姐在魚市裡標起貨來聲勢懾人,她的女子軍團在市場裡提供最周全的殺魚選魚服務,而每個來這做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楷倫的首部作品,剖魚亦自剖。從魚市裡真情流露的在地魚販們,寫到他所身處的魚販日常,再溯源寫回原生家庭的魚販三代。這也是台灣第一本真人實事的魚販寫作。

  // 刨光魚鱗,繼續刨下側線的皮肉。未死的魚一跳一跳。

  久了、習慣了痛,也不跳了,只剩開闔呼吸。

  拿起弓繩用力將魚弓起,

 

  卻只看到自己的右手揮舞,左手抵抗出血痕。

---以上圖文轉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感謝提供此資訊---


【讀後心得專欄】《本月心得撰寫人:萬順顧問開發有限公司業務部羅雪方》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家庭情緒勒索及控制對個人的傷害,書中清楚仔細地描述魚販的樣子、工作的內容跟一整天行程,市場的各種生態,辨識客人需求的眼力等,高學歷的魚販,偽裝的表層是模仿,裡層是學習,讓人進一步思考學歷與職業的關係、家庭對升學的影響、繼承家業的利基與艱難,以及職人書寫的更多可能。

 
喜歡作者當寫作是件有趣的事,這才是作者最大的推力。喜歡做一件事情就去做。

 


好文分享

 

別再浪費時間!通勤「多走路」不叫運動,但在車站做「這件事」2個月就瘦

 

「走路當運動」無助減肥

「提早一站下車走路」其實沒有必要。常看到減肥相關文章中會提到:「藉由邊打掃或看電視邊做輕度運動,有效率地瘦身吧」,也就是「順便運動」。坦白說,光靠「順便」程度的運動不足以對身體施加足以增加肌肉量的負荷,也不會大幅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動量。肌肉必須透過訓練,不斷重複受損及修復的過程才會增加。因此,想要改變身體就必須做高強度運動。遺憾的是,就算持續進行可「順便」進行的輕度運動,也不會變瘦。

通勤多走路「不算運動」

「比平時搭的車站提前1站下車,走路回家或上班吧。」這也是能利用通勤或上學時間進行,最具代表性的「順便運動」 。不過對於有體力在平地行走的人而言,只走1站的距離屬於日常動作,稱不上是運動(如果1站的距離為5公里則另當別論)。有時間多走1站,倒不如提早回家進行下半身肌力鍛鍊,還比較有減肥效果。

走樓梯有「順便瘦身」效果

唯一具有「順便瘦身」效果的方法,就是「上下樓梯」。在上下樓梯時,我們都是靠單腳來支撐身體,這個動作能提高下半身的肌力,而且消耗熱量竟和跑步幾乎一樣。常搭電梯或手扶梯的人只要從今天起改成走樓梯生活,身體就能確實改變。通勤時不會使用有樓梯的車站或天橋的人,可以在公司或居住的公寓改靠樓梯來移動,這也是不錯的方法。對體力沒自信的人,可以從每天上下相當於5層樓階數的樓梯開始著手。不需要一口氣爬完,只要一天爬的樓梯階數總計「5層樓」即可,請分2到3次挑戰看看。

實測爬樓梯2個月體脂降低

 

順帶一提,我的客戶們將日常生活改成生活範圍內的所有場所—車站、辦公室、自宅公寓及百貨公司等,一律走樓梯後,所有人都在2個月內減少體脂肪且肌肉量增加,百分之百變瘦了。走樓梯不僅能縮短平白等待的時間,也增加肌肉,燃燒體脂肪,還能增進體力,不覺得好處多多嗎?請各位姑且一試,從今天起嘗試過2個月走樓梯生活吧!

資料來源:食尚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