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廢棄物處理/清運/回收,廢家電回收,廢電腦回收,五金廢料回收,廢棄物處理流程,廢電線回收,廢棄物處理許可證,廢電線電纜,廢電纜回收,電子廢料回收處理,甲級事業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

Loading...

  • ☆ ★~歡迎您到留言版給我們加油打氣~☆ ★
  • ☆ ★~歡迎光臨本站~☆ ★
首頁 » 電子報專區 » 第120期 【那些年,我們一起製造的「塑」——談環保實踐與迷思】

第120期 【那些年,我們一起製造的「塑」——談環保實踐與迷思】

電子報專區 - 2023/4/28

前言

 

 

又到了桐花季啦~小編這星期要去追逐五月雪,讓我們一起漫步在山林的花毯中,欣賞油桐花的盛開吧!

 

在業務上有任何需要協助的地方請不要客氣,歡迎隨時垂詢左下角之服務團隊,謝謝您!

enlightened小提醒 :要記得在每月5號之前申報完暫存,還有月底前要申報的產出喔!!


 

新聞快訊

                       講義分享連結

                             1.廢棄物專業技術人員設置申請系統操作說明

                                                      2. EPC-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申報及管理系統填報功能說明

                                    提供日期:2023.4.26

 

                                  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環保局

 

 

 

 

 

 

 

 

 

 


 

環保新聞

 

                                                         那些年,我們一起製造的「塑」——談環保實踐與迷思

 

                                                提供日期:2023.4.10

 

 

 

「氣候變遷」與「碳中和」已然成為這兩年的熱搜關鍵字,但很多台灣人仍以為「氣候變遷」遙遠得很;「碳中和」跟自己無關;甚至,還覺得極端氣候、節能減碳......,那些都是政府或科學家才能解決的事。

   但是,真的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如今,氣候破壞(即氣候變遷)造就旱澇加劇、農漁收成不穩定、肥料漲價連帶部分區域缺蛋、中南部水情告急......,氣候破壞早已成為現在進行式,且後果正在影響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數大便是美,「塑」多變噩夢

回到正題,那零廢棄(減塑)又跟減少碳排放有何關?

    最簡單的講法就是塑膠是由會製造高碳排的石油所提煉,許多現有塑膠(如塑膠湯匙/吸管/飲料杯)當初就被設計為用完即棄的商品,導致必須進口更多的石油來製造。

 

焚化爐是解方?

    當便宜又大量的一次用塑膠垃圾因爆量、種類混雜分工不易等因素,無法成功進到回收系統循環再利用,只能進焚化爐時,焚化過程會排放出含世紀劇毒戴奧辛的廢氣(雖有集塵袋攔阻進入空氣)以及飛灰跟底渣,而後兩者仍需要土地掩埋。請問,在地狹人稠的台灣,有哪個地區的居民會想要家附近蓋焚化爐或掩埋場?

 

我有做好回收就好?

    每當看到資收車車身上「簡單做回收・輕鬆愛地球」的文宣標語,我就發現這兩句口號成功催眠了去倒垃圾的每個人。事實是_回收並不簡單(因多數都不具回收價值而直接焚毀)愛地球也不輕鬆,你得每天有意識的背著水壺&餐具&容器,才能出門減塑採買與生活。

    就拿單品項回收率世界第一高達95%的寶特瓶來說,根據2021年的資料總量是52億支,也就是說,還有2億6千萬支在自然環境中流浪、成為海廢川廢路廢的一部分(註:塑膠袋2018年使用量約150億個,環保署公告的回收率僅9%,拿起計算機算算看有多少塑膠袋散落在外吧)。

 

環保替代商品/PLA真的環保嗎?

    幫大家回想一下,限禁塑膠袋後,市面上就出現各種(不耐用又不環保的)不織布購物袋;限禁塑膠吸管後,就出現不鏽鋼/玻璃/矽膠/紙吸管;限禁塑膠飲料杯後,一堆手搖杯店家不是改用紙杯(還不是要砍樹)就是開發各自廠牌的塑膠杯(但其實品質上並不耐用、一摔就裂)。

    台灣商人腦筋動得快,這幾年更有新興產業推出生質塑膠PLA(歸屬在7號塑膠)但台灣廠商目前無回收處理技術,PLA容器目前是必須全送焚化的,那麼就算添加了植物外殼廢棄物,不能回收循環再利用是真環保嗎?

答案是:如果不重複使用&物盡其用,其實以上兩大類統統不環保。

 

 (詳全文…)

資料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本月推薦好書  《本月書目推薦人:萬順顧問開發有限公司業務部:葉山青》 

書名: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作者:太田泰彦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2/08/31

 

 

本書特色

1. 提供第一手報導資料

  作者親自訪談包括:台積電、華為……等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及高階主管,呈現企業對地緣政治的策略思考!

2. 圖表輔助.完整解說半導體供應鏈

  從最上游的矽智財企業、IC設計,到中游的晶圓製造、代工,以及下游的封測、銷售,一網打盡分析各國在供應鏈中的市占率。

3. 涉及國家最多

  涵蓋台、美、中、英、荷、比、法、義、土、俄羅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新、馬、日、韓……等超過20個國家。

4. 涵蓋企業最多

 

  包含台積電、艾司摩爾、安謀、英特爾、中芯國際、長江存儲、三星電子、恩智浦……等超過40家半導體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

 

 

---以上圖文轉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感謝提供此資訊---

 

 

【讀後心得專欄】《本月心得撰寫人:萬順顧問開發有限公司業務部葉山青簡報分享請點此

► 目前科技時代,過去十年,已進步過去百年,未來十年的科技數位應用更普及,相信半導體晶片勢必需求更大,晶片戰略已於全世界佈局或開打中。

► 本書以日本的立足點,觀看全世界,除了了解國際的競合關係,也對日本企業進一步的了解。作者闡述。要對自己國家了解優缺點,才能進一步結合發揮所長。

 

► 我們台灣有幸身處全球半導體最關鍵重要的一環,隨著半導體相關產業的成長,所需環保廢棄物的需求也將增多,亦為我們應把握的趨勢。


 

好文分享 

 

 

世界地球日由來是什麼?氣候變遷有多嚴重?哪些習慣可以改善環境污染?

  世界地球日在每年的4月22日,今(2023)年已來到53周年,主題是「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非政府組織EARTHDAY.ORG也透過投資星球的方式,呼籲大家一同響應環保行動。究竟世界地球日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各國開始關心環保議題?怎麼做可以響應環保?

世界地球日由來是什麼?

世界地球日的成立,是從1969年一場「聖塔芭芭拉漏油事件」衍伸而來的。1969年1月,位在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外海岸的一處油井嚴重漏油,奪走了上千隻海鳥、海豹、海豚等海洋生物的性命。這起事件啟發了時任威斯康辛州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對於推行環保運動的想法,加上當時學生團體反戰運動風氣興盛,尼爾森便決定透過校園巡迴演說,爭取大眾與媒體對「空氣和水污染問題」的關注。

  爾後,尼爾森找上共和黨眾議員麥克勞斯基(Pete McCloskey)擔任他的副手,並與社運人士海斯(Denis Hayes)一同規畫校園演說的內容。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他們選定一個界於春假結束後到期末考前的日期,也就是4月22日進行活動,成了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的開端。

世界地球日帶來了哪些改變?

  隨著更多人加入尼爾森的行動,組織便正式將名稱改為Earth Day,他們在1970年4月22日舉行首屆世界地球日活動,吸引超過2000萬位美國人走上街頭示威遊行、發表演說,一同為工業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人民健康問題爭取權益。

  這些活動促成了美國政府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也讓美國在1970年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並通過多項關於環境保護的法案,包含《國家環境教育法案》、《美國空氣清潔法案》等。之後美國陸續通過《美國淨水法案》、《瀕危物種法案》等,讓人類和自然生態得以受到法律的保護。

  1990年,世界地球日活動因為成功推廣資源回收議題,促成199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 (Earth Summit)的舉行,自此世界地球日在全球各地逐漸受到重視,至今已有橫跨195個國家、超過5000個環保組織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響應,顯示環保議題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氣候變遷有多嚴重?

提倡環保觀念之外,「氣候變遷」也是我們應該時刻關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議題。2023年3月1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總結報告,示警氣候變遷不僅對人類和生態造成衝擊,對於所有國家的永續發展也將增加威脅。報告指出,近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不斷升高,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持續上升,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不只導致許多極端氣候事件、傷害大自然,亦危害人類和動物的生存空間,全球暖化現正逐步接近無法逆轉的臨界點,若未盡快積極採取行動,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勢必將迎來更多的災難。

  我國科技部團隊的研究也顯示,暖化下的升溫影響範圍甚廣,假設升溫2℃,水稻便會明顯減產,對高溫敏感的漁產養殖也會受到波及,登革熱發生的機率亦會連帶增加,就連冬季空氣品質不良的日子都會增加。

  面對氣候變遷的隱憂,行政院也預計在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正式成立「氣候變遷局」,由原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改制,人力從48擴增至88名,負責擬定並推動氣候變遷相關政策,設定目標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資料來源:YAHOO新聞